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导师队伍 - 导师风采 - 动力工程

动力工程



 

姓名:李胜

职称:教授

导师类型:博导

团队名称:碳中和科学技术

邮箱:lisheng@bit.edu.cn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碳捕集封存与利用、生物质与化石能源互补利用、太阳能热化学利用、能源系统集成

教育经历

2007年09月–2012年07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热物理专业 博士学位

2003年09月–2007年07月:北京科技大学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22年04月–今: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长聘教授A

2021年04月–2022年04月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研究员

2015年12月–2021年04月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副研究员

2012年07月–2015年12月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学术成果

1.揭示了生物质-煤共气化过程气体产物增产的内部机理,发现了共气化过程中CO2组分的富集现象并阐明了其热力学机制,提出了合成气热化学回热的外燃型互补气化方法,研制了国内外首台吨/天级的生物质外燃式共气化装置,提高了冷煤气效率10-15个百分点,实现了化石燃料的零碳/负碳排放利用。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期刊。

2.首次提出了互萃取增强CO2解吸的概念,合成了多种低温再生的互萃取型吸收剂,实验获得了相关热力学及动力学参数,从宏观及微观热力学层面揭示了萃取效应增强CO2解吸的机理。新型吸收剂的解吸温度可降低至70-90℃,CO2解吸能耗相对于当前先进的二代有机胺溶液可降低约40%相关成果发表于The Innovation(IF: 33.4)等期刊。

3.集成了若干创新型的低碳能源系统,如低品位余热与CO2低温再生工艺相结合的能源系统、基于生物质-煤互补气化的制氢/发电/清洁燃料生产系统等。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Climate Change、Applied Energy、Energy Conversion and Management等期刊。

教学工作

1.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组建了北京理工大学首个“能动-管理”双碳双学位特色班,规划设计了该特色班的整体培养方案

2.主讲本科生课程《碳捕集、封存与利用》、《流体力学》、《碳中和科学与导论》

3.主讲研究生课程《碳中和与碳捕集封存利用》,参与讲授《人类文明与能源革命》等

荣誉奖励

1.中国科学院青年与创新促进会优秀会员

2.主持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3.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TSE等奖项

社会兼职

1.综合类期刊The Innovation (IF: 33.4)学术编辑

2.The Innovation Energy期刊的主要创刊人之一

3.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热力学/传热分会青年委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