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姓名:彭海青 职称:教授 导师类型:博导 团队名称:国际法与涉外法治 邮箱:haiqingpeng2013@163.com |
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领域为:刑事诉讼法、涉外法治、国际刑事法、数字司法、比较法
教育经历
2003年9月–2006年6月: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专业 博士学位
1999年9月–2002年6月:湘潭大学诉讼法专业 硕士学位
1994年9月–1998年6月:青岛大学国际经济法专业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2010年5月至今:北京理工大法学院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诉讼法所所长,《北理法学》执行主编;
2009年至2010年:中国法学会法律信息部(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2002年至2008年:湘潭大学法学院刑事诉讼法教研室讲师(2004)、副教授(2006)。
学术成果
(一)学术专著
1.Big Data Research on the Function Assessment and System Optimization of Chinese-style Sentencing Recommendations,法律出版社2026年出版;
2.《德国司法危机与改革——中德司法改革相互比较与启示》,彭海青、吕泽华、【德】Peter Gilles合著,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3.《刑事裁判共识论》,独著, 法律出版社2012年5月版;
4.《诉讼程序与制度前沿专论》,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1月版;
5.《诉讼证明标准研究》,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5月版;
6.《刑事裁判权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7.《刑事诉讼程序设置研究》,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3月版。
(二)译著
1.《量刑与刑事司法》,彭海青、吕泽华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原著者【英】Andrew Ashworth,Sentencing and Criminal Justice, Cambridge Press,2016.
2.《在法律的复杂性与失序之间——全球化时代的法哲学》,译著(合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原著者【波】Bartosz Wojciechowski,Marek Zirk-Sadowski,Mariusz J.Golecki(ed.).
Between Complexity of Law and Lack of Order;Philosophy of Law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Wydawnictwo Adam Marszatek Beijing-Torun ,2009.
3.《青少年犯罪行为分析与矫治》,译著(合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版,原著者:【美】Peter C.Kratcoski,Lucille Dunn Kratcoski,Juvenile Delinquency,2004,Pearson Education,Inc.
(三)学术论文
- 《用好地方优势力量和资源 助力提升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质效》,《国防教育》2025年第5期;
- 《中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的逻辑结构、问题与发展进路》(俄文),载《第十五届国际科学和实践论坛——“二十世纪的医学与法律”》,2024年;
- 《俄罗斯联邦数字化司法的转型之路》,发表于《中国审判》2024(7);
- 《ChatGPT在域外司法领域的应用》,发表于《中国审判》2023(15);
- 《人工智能辅助量刑建议的缺陷审思》,发表于《数据法学》2023年第1期;
- 《美国刑事风险评估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发表于《中国审判》2022(13);
- 《刑事证据审查判断模式的智能化改造》,发表于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编《习近平法治思想引领下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与完善》,中国检察出版社2022年版;
- dialectical analysis of amendment to the Criminal Procedure Law of China in 2018, Journal of Saint Petersburg University, 2021(2);
- 《证据的合法性证明与程序性证据法理论》,《中国社科文摘》2019年第5期;
- 《全英文法律教学的经验、困难与发展探索》,载《法学教育研究》2019年第25卷;
- 《21世纪以来中德法学教育实践性导向改革的比较与相互启示》,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20卷,CSSCI来源集刊;
- 《证据的合法性证明与程序性证据法理论》,载《法学杂志》2018年第12期,CSSCI来源期刊;
- 《我国出庭作证证人的特殊保护问题》,载《法律适用》2018年第19期(北大核心);
- 《21世纪以来中德法学教育实践性导向改革的比较与相互启示》,载《法学教育研究》2018年第20卷,CSSCI来源集刊;
-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核心价值取向辨析》,载《警学研究》2018年第1期;
- 《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的海淀法院模式》,载《北理法学》(第7辑),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
- 《新形势下法科青年教师教学观念转变与教学能力提升的反思》,载《北理法学》(第6辑),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
- 《“双一流”建设视野下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与其自身需求的矛盾及其调整》,载《首都法学教育研究(6)》,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 《羁押巡视的多元化及本土选择》,载《北方法学》2016年第5期(北大核心);
- 《牛津法科研究生培养的优势及其可借鉴性》,载《法学教育研究》(第15卷),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 《牛津法科研究生的培养及借鉴路径》,载《中国法学教育年刊》(第三卷),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 《海归法科青年教师本土适应障碍与应对》,载《北理法学》(第5辑),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
- 《海归法科青年教师的本土适应性》,载《北理法学》2016年第5辑;
- 《 新刑诉法实施后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 》,载《人民司法》2015年第21期(北大核心);
- 《新刑诉法实施后的问题与对策》,载《北理法学》2015年第4辑;
- 《英国量刑证明标准的模式及理论解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14年第5期,CSSCI来源期刊;
- 《英国独立羁押巡视制度的确立及实践新发展》,载《比较法研究》2012年第1期(CSSCI);
- 《法律职业视野下诉讼法教学模式的转变》,载《中国大学生就业》,2012年第3期;
- 《诉讼法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型》,载《首都法学教育研究(1)》,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 A second Discussion on China’s“Legal Opinions of the Experts”,China Legal Science,2011年第2期;
- 《刑事裁判共识引论》,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1期,CSSCI来源期刊;
- 《“判后答疑”的优势及其规范化设想》,载《学术交流》2011年第1期,核心期刊;
- 《论有效复审》,载《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核心期刊;
- 《刑事裁判与民意冲突的司法程序内解决》,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 《我国刑事司法改革的推进之路》,载《法学评论》2011年第3期,CSSCI来源期刊;
- 《量刑程序的模式及其影响因素》,载《社会科学家》2011年第3期,CSSCI来源期刊;
- 《21世纪域外陪审制度的新发展及启示》 ,载《中国司法》2011年第5期;
- 《刑事裁判共识引论》,载《和谐社会构建与诉讼法学繁荣——陈光中教授八十华诞庆贺文集》2010年版;
- 《判后答疑的规范化建构》,载《审判研究》,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
- 《法院引入ISO管理体制的构想》,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3期,CSSCI来源期刊;
- 《证明标准的局限及其克减》,载《法学杂志》2010年第6期,CSSCI来源期刊;
- 《辩护律师获取证据的方式与辩护风险难题的破解》,载《比较法研究》2010年第2期,CSSCI来源期刊;
- 《我国量刑程序改革十年实践探索的省思》,载《北理法学》2010年(1);
- 《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2009年中国刑事诉讼法学年会论文集),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版;
- 《推进量刑改革,确保量刑公正》,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7月25日,第2版;
- 《案件请示制度何以存在》,载《人民法院报》2010年8月18日,第8版;
- 《由吉迪恩透视美国刑事法治发展的要素》,载《司法》2010年第5期;
- 《由“纸面上的规则”变为“行动中的规则”》,载《检察日报》2010年1月22日;
- 《我国合议庭评议表决制度功能缺失的省思》,载《法律科学》2009年第3期,CSSCI来源期刊;
- 《何以走出民意取舍的两难困境》,载《检察日报》2009年12月19日;
- 《附条件逮捕制度的正当性底限》,载杨松才、肖世杰主编《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专题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9年版;
- 《关注对刑事裁判的不同意见》,载《检察日报》2009年1月22日;
- 《改革开放30年辩护律师权利的回顾与展望》,载《中国法学》(法治30年专刊)2008年;
- 《辩护律师权利的发展与缺憾》,载《政法学刊》 2008年第1期;
- 《法院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辨思》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6月28日;
- 《法院刑事决定程序的反思与完善》,载《法学杂志》2008年第5期,CSSCI来源期刊;
- 《我国减刑程序的诉讼化回归路径初探》,载戴玉忠、万春主编:《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与检察监督制度的立法完善》,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 《“人大个案监督”现象的反思与制度建构》,载李林主编:《依法治国与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 《国外辩护律师获取证据的方式与启示》,载《检察日报》2008年2月15日;
- 《刑事调解应当树立三个观念》,载《检察日报》2008年2月1日;
- 《辩护风险的成因与防范》,载全国人大法工委编:《刑事诉讼法中当事人的权利保障》,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3月版;
- 《法治发达国家辩护律师获取证据的方式及启示》,载卞建林、王肃元主编:《刑事诉讼法修改问题与前瞻》(2007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3月版;
- 《辩护律师权利的保障》,载《法制日报》2007年12月23日;
- 《以刑罚推迟执行替代暂予监外执行》,载《检察日报》2007年1月8日;
- 《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若干疑难问题》,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1期;
- 《我国减刑程序的诉讼化回归路径初探》,载《中国司法》2007年第3期;
- 《2006年的司法改革与进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编,李林主编《中国法治发展报告(No5,200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8月版;
- 《刑事判决书说理问题—比较法的视角》载《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年第5期;
- 《令状主义及其适用程序初探》,载《新疆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 《辩护律师权利的发展—基于新律师法》,载《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2月27日;
- 《刑事裁判权主体初论》,载《当代法学》2006年第2期;
- 《也论人大对法院对个案监督》,载《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2期;
- 《试论我国判例法制度的建构》,载《学术论坛》,2006年1期;
- 《刑事公益诉讼的价值分析与制度构建》,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2期;
- 《试论刑事裁判共识及其与传统价值理论的关系》,载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 《试论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体系之重构》,载《社会科学辑刊》2005年第2期;
- 《试论定罪与量刑程序的分离》,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第10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3月版;
- 《人权保障的价值选择》,载《河北法学》2005年第7期;
- 《刑事裁判权客体论》,载《社会科学家》,2005年第3期;
- 《恢复性司法》,载王平主编《恢复性司法论坛》(2005年卷)群众出版社05年12月版;
- 《刑事调解制度初探》,载陈光中、陈卫东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2005年卷),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年9月版;
- 《减刑及假释程序重构》,载《社会科学家》2004年第3期;
- 《论辩诉交易及其对我国刑事政策的反思》载《求索》2004年第11期;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探究》,载《学术论坛》,2004年第 4 期;
- 《论恢复性司法》,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4年第3期;
- 《劳动教养:目前调整长远取消》,载《检察日报》2004年1月1日;
- 《程序法亦应和公约相衔接》,载《检察日报》2004年3月2日;
- 《死刑案件审判程序改革刍议》,载《中国司法》2004年第 10 期;
- 《刑事诉讼的期间设置》载《中国诉讼法判解》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6月版;
- 《法官职业化的国际标准》,载《法官职业化建设指导与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第
- 2期;
- 《证据法学的理论基础》,载徐静村主编《刑事诉讼前沿研究》(第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6月版;
- 《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探究》,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 《我国警检关系完善新探》,载《牡丹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 《被害人法律援助制度探究》,载《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年第 1 期;
- 《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体系建构探略》,载陈光中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 《试论辩诉交易及其在我国的构建》,载《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 《预先听审程序建构探略》,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1期;
- 《试析辩诉交易的运作条件》,载《贵州警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 4 期;
- 《完善刑事申诉制度管见》,载《人民检察》2002年第2期;
- 《批捕听证程序初探》,载《法学杂志》2002年第4期;
- 《论刑事诉讼证明中的责任区分》,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 《关于证明标准若干问题的哲学思考》,载樊崇义主编《诉讼法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版;
- 《试析缓诉制度及其可借鉴性》,载《法律适用》2001年第10期;
- 《对沉默权的理论反思》,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 《论美国证据法上司法审查中的证明标准》,载《当代法学》2001年第10期;
- 《论刑事诉讼中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与实践》载《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02年第3期;
- 《理论刑事诉讼法学的开拓之作—评宋世杰教授著〈刑事诉讼理论研究〉》,载《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2期;
- 《论刑事审判中的当庭确证》,载《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4期;
- 《刑事诉讼的双重证明标准》,载《法学研究》2001年第1期;
- 《不起诉中引入听证程序的设计与论证》,载《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 《论刑事诉讼中的司法认知规则》,载陈光中教授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刑事诉讼卷》,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10月版;
- 《刑事二审抗诉程序完善探析》,载《邯郸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 《刑诉法第96条的疏漏与完善》,载《社会公共安全研究》2001年第3期;
- 《论行政诉讼中的司法认知规则》,载《行政与法》2001年第3期;
- 《也论“一对一”贿赂案件证据采信》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5期;
- 《论留置》,载《河东学刊》2001年第5期;
- 《遏制刑讯逼供对策再探》,载《吉首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 《对公诉转自诉法律规范的质疑》,载《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 《对民事诉讼适用诚信原则的质疑》,载《东方论坛》2000年第4期;
- 122.《律师提前介入问题再探》,载《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5期。
(四)主编、参编著作、教材、译著:
1.Evidence Law(全英文), 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版,已提交出版社;
2.Dagital Justice (全英文),编写中,北京理工大学已立项资助出版;
3.《北理法学》第5辑、第7辑、第9辑执行主编,法律出版社2016、2018年版;
4.《刑事诉讼法》,主编,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2023年修订版;
5.《律师法学(新编)》,主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证据法学》,副主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刑事诉讼法学》,参编,知识产权出版社2023年版;
8.参加尹晋华主编《法律的追求——写给执法者的书(二)》,中国检察出版社2010年版,参编,本人撰写“公平正义与民主”、“控辩平等原则”两部分;
9.《中国刑事诉讼法教程》,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0.《诉讼证据法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参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1. 参加中国刑事诉讼法修订及人权保护项目课题组编《刑事诉讼法中若干权利问题立法建议与论证》,本人撰写2万多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12.《〈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与我国刑事诉讼》,参编,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
13.《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解读》,参编,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4.翻译《中加相互刑事司法协助》一文,载陈光中主编《审判公正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5.《中国行政法律制度》,参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6.《证据学新论》,参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1年版;
17.《刑事诉讼法》,参编,湖南人民出版社、湖南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2001年版。
教学工作
1.承担本科生《刑事诉讼法》、《证据法》(全英文)、
《智慧司法》、《电影中的法律》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 承担硕士研究生《刑事诉讼法实务》、《刑法与刑事诉讼法原理与实务》、《比较诉讼制度》(全英文)、《国际刑事法律》(双语)、《证据法学研究》、《司法制度》、《法律职业伦理》、《法学前沿》等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工作;
- 承担博士研究生《诉讼法学专题》、《司法制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4.完成慕课、AI课程建设。2019年12月建成《刑事诉讼法》慕课在“爱课程”网上线;2020年12月建成《证据法》(全英文)慕课在爱课程网上线;2023年10月建成《电影中的法律》和《智慧司法》2门慕课在“智慧树”网上线。2024年在智慧树网建成知识图谱,正在进行AI课程建设。
5.从事实践教学工作。作为教练指导学生参加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中文赛、英文赛)、进行校外实习;指导研究生参与北理工-北大法宝人工智能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实习。
6.从事学生培养工作。作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导师对学生培养方案的制定、日常学习、毕业论文等进行指导。
荣誉奖励
- 2024年12月,本人主讲的《刑事诉讼法》被教育部认定为“拓金计划”示范课程;
- 2024年12月,本人负责的《刑事诉讼法》智慧课程被评为“全国慕课教育创新大会(第五界)暨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2024年会”“智能MOOC(IMOOC)”典型场景。”
- 2024年7月,《法学——人工智能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北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荣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 2024年7月,《数字时代融合式刑事诉讼法教学改革》,荣获北京理工大学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 2024年1月,荣获北京理工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
- 本人负责的《刑事诉讼法》2023年7月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
- 指导研究生崔海玉、王雪纯分别于2021、2022年参加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法律文书写作大赛,荣获优秀奖;
- 作为教练带队参与国际刑事法院模拟法庭比赛英文赛和中文赛,分别于2019年和2022年两次荣获二等奖。
- 2018年和2019年荣获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学突出贡献一等奖;
- 2023年9月荣获“师缘·北理”庆祝第39个教师节暨教师表彰大会教书育人类表彰;
- 2023年10月荣获北京理工大学“人才培养卓越贡献表彰”;
- 《证据合法性证明与程序性证据法理论》(《法学杂志》2018年第12期,2019年11月16日荣获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六届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 《牛津法科研究生的培养及借鉴路径》,2017年荣获教育部高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北京市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第五届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评选荣获三等奖;
- 《刑事诉讼法》(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2017年荣获第十二届校级优秀教材二等奖;
- 《法律硕士“校内外联合培养机制”的构建》,2015荣获第一届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
- 《刑事裁判共识引论》,2015年荣获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第五届青年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优秀论文三等奖;
- 《完善我国妇女权益法律保护体系的省思》,2010年荣获中央直属机关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征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 《我国减刑程序的诉讼化回归路经初探》,2008年荣获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刑事诉讼修改中完善检察监督机制”征文评选荣获三等奖;
- 《“判后答疑”的优势及其规范化探索》,2008年荣获中国法学会“涉诉信访与和谐社会建设”论坛征文优秀成果三等奖;
- 博士后研究报告《刑事裁判共识论》,2007年获得中国博士后基金会第四十一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
- 《恢复性司法初探》,2005年荣获中国法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论文类二等奖;
- 《刑事裁判共识性初论》,2005年湖南省诉讼法学会优秀论文,荣获一等奖;
- 《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管见》,2003年湖南省诉讼法学会优秀论文,荣获一等奖;
- 《控审分离原则的理论与实践》,2000年湖南省诉讼法学会优秀论文,荣获一等奖。
社会兼职
- 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 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
- 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
- 中国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
- 中国行为法学研究会理事
- 最高人民法院诉讼咨询监督员
- 北京市比较法学研究会理事
- 北京市企业法律风险防控研究会常务理事
- 北京廉政法治协同创新基地副主任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aw and Society编委
- 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
- 教育部“全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评审专家库专家”
- 教育部“新汉学计划高级学者赴外讲学储备人才”
- 学术桥评审专家库成员
- 《四川社会科学》英文版外审专家
- 《法学与社会正义》审稿专家
- 《东亚法学研究》编委
- 德恒律师事务所首席法律顾问
- 尚权重大疑难案件中心特聘研究员
-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法治副校长
- 北京理工大学一流本科课程指导专家(2023-2026)